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及对未来上市的影响/陈召利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08:25:41   浏览:878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及对未来上市的影响

陈召利


随着修订后中国《公司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也同时施行。自此,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终于有法可依。一份设计良好的股权激励方案,既可以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实现对员工的长期激励留住人才,又可以对员工进行有效约束,被誉为“金手铐”,为国内外上市公司所普遍采用。然而,关于非上市公司(即有限责任公司和未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能否以及如何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中国现行法律对此一直没有明确规定,笔者经常接到客户咨询非上市公司(尤其是有限责任公司)能否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在上市前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是否会影响到公司的未来上市计划。本文将就非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制度所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略作探讨,仅供参考。
一、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可行性
从现行法律来看,中国《公司法》未明文禁止有限责任公司和未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对于民商事行为来说,“法无禁止即许可”,非上市公司完全可以根据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决议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从实践操作来看,从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发布的招股说明书可以看到,许多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顺利通过了上市审核,这也说明我国在实践中是允许非上市公司依法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
因此,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不存在任何法律障碍。
二、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模式
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和实践操作来看,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主要模式。因此,非上市公司完全可以借鉴并改造为适合其自身的股权激励模式。
(一)限制性股票(权)
限制性股票(权),是指非上市公司按照预先确定的条件事先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权),激励对象只有在预先确定的条件成就后,才可真正享有被授予的股票(权)并从中获益;在预先确定的条件成就前,被授予的股票(权)受到限制,不得转让,如预先确定的条件到期不成就,公司有权将授予的股票(权)收回。
限制性股票(权)一般为一次性授予,分批解锁。采用限制性股权模式更能体现风险和收益对称,激励和约束的平衡。从目前实践来看,在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均采用限制性股票(权)模式。
(二)股票(权)期权
股票(权)期权,是指非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权)的权利。
股票(权)期权是公司授予激励对象的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义务。激励对象到期可以选择“行权”也可以选择不“行权”。股票(权)期权有效期过后,已授出但尚未行权的股票(权)期权不得行权。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IPO申报前制定并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是否可以?”的答复,只要签署合法的股票期权实施协议,有明确、合法的期权来源,期权计划人数直接或间接不超过200人,且在申报文件中披露,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以往境内IPO项目中尚未出现过。因此,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在上市前制定并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存在潜在的审批风险。当然,如果公司上市审核时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已经实施完毕,则不会成为上市的障碍。
(三)股票(权)增值权
股票(权)增值权,是指非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一定的时期和条件下,获得规定数量的股票(权)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收益的权利。股权激励对象不拥有这些股票(权)的所有权,也不拥有股东表决权、配股权。
相对于限制性股票(权)和股票(权)期权模式,在股票(权)增值权模式中激励对象最终并不实际享有股权,不会增加股东,因此不会对公司股权结构产生稀释;激励对象也无需出资购买,故而对授予对象成本压力较小。
当然,股票(权)增值权是虚拟股权的一种表现方式,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设置不同的虚拟股权方案,授予激励对象享有相应的表决权、分红权、增值权的一种或者几种。
三、非上市公司的激励对象的持股方式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非上市公司的激励对象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持有公司的股权,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1、直接持股
激励对象直接持股是目前最为普遍也最为稳妥的方式,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激励对象的数量受限制,因为根据中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不得超过50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不得超过200人。
2、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持股
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来安排员工间接持股的模式也较为普遍。通常做法是激励对象共同出资设立一个特殊目的公司,该特殊目的公司只持有激励对象所在公司的股权,除此之外,不得开展任何业务。
从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发布的招股说明书可以看到,不少在上市前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其激励对象采取这一持股方式。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持股,特别是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而言,可以通过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作出特殊规定,更方便地限制和管理激励对象的股权变动,而不影响拟上市公司本身的股本结构。而拟上市公司为外商投资企业时,则可以规避中国自然人不能直接作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持股方式仍无法规避中国《公司法》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不得超过200人的限制,因为中国证监会要求直接持股的股东人数和间接持股的股东人数需要累加计算。
3、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合伙企业间接持股
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合伙企业间接持股,是指激励对象共同出资设立一个特殊目的合伙企业,该特殊目的合伙企业只持有激励对象所在公司的股权,除此之外,不得开展任何业务。根据2009年修订的《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的规定,自2009年12月21日起,中国合伙企业可以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开立证券账户,换句话说,中国合伙企业被允许作为上市公司的发起人和股东。
与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持股方式相比,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合伙企业间接持股的优势在于避免双重征税,合伙企业本身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虽然在法律上没有问题,但截至目前为止,中国上市公司在公开发行上市时如合伙企业为股东的,全部是创业投资企业,还没有发现因股权激励而设立的特殊目的合伙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发起人。因此,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合伙企业间接持股存在潜在的审批风险。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与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持股方式一样,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合伙企业间接持股方式,也不能规避中国《公司法》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不得超过200人的限制。
4、信托持股
信托持股是指信托机构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持有特定公司的股权,为委托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其通常做法是,激励对象与信托机构签订信托合同,委托信托机构以自己的名义购买并持有激励对象所在公司的股权,为股权激励的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
中国《信托法》于2001年颁布后,信托持股一度被认为是实施股权激励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信托安排不透明,可能导致不正当的利益输送,中国证监会一直在股票公开发行审核过程中对于拟发行人股权结构中存在的信托持股计划持否定态度,此前多家拟上市公司均因存在信托持股计划被否决,后经清理后才准予上市。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境内没有运用信托持股成功上市的案例。
5、委托持股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如不违反中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激励对象委托第三人代为持股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是,激励对象通过第三人享有相应的股权权益,不能直接向公司主张股权权利。
中国证监会一直在股票公开发行审核过程中对于拟发行人股权结构中存在的委托持股情形持否定态度,均要求律师事务所在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法律意见书中明确说明拟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存在委托持股情形。
四、股权激励计划的基本操作流程
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股权激励计划的基本操作流程一般包括:
第一步:制定股权激励方案并经股东(大)会决议通过;
第二步:公司与激励对象签订股权激励协议,约定授予股权的比例、价格、授予条件与解锁条件、禁售期、终止条件等;
第三步: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授权、考核与解禁。
五、结 论
根据中国现行法律规定和实践操作,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如希望在股权激励有效期内上市,比较稳妥的做法是采用限制性股票(权)的股权激励模式,激励对象以直接持股或者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持股方式为宜,尽可能避免采取信托持股、委托持股方式。
当然,股权激励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法律问题很多,既不可以简单地生搬硬套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也不可以任意为之,如果设计实施不当很有可能成为公司上市的障碍,甚至可能存在诸多潜在的法律风险。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关于加强对台经贸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强对台经贸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


在中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影响下,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往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进一步发展两岸的经济交往,特别是做好吸收台商来大陆投资的工作,密切台湾同祖国大陆的经济联系,不仅对遏制台湾当局的分离倾向,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坚持改
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必须把对台经贸工作提高到政治高度和战略高度来对待,采取积极、稳妥的方针,既要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利用多种方式扩大两岸经济交往,又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搞好组织、协调和管理,使对台经贸工作沿着健康
的轨道发展。
一、积极扩大对台贸易
要千方百计增加出口货源,开辟多种贸易渠道,扩大对台出口。对台出口的大宗重要商品,要列入国家出口计划,有关部门和地方要积极支持,落实好货源。外贸企业应调查研究台湾市场需求,发挥优势,挖掘出口潜力,大力开展适销对路的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要充分利
用台商在国际上的销售网络,扩大我商品出口。要注重商品质量,严格履行合同,搞好售后服务,努力提高贸易信誉。各级经贸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经营单位扩大对台出口。对非计划、非配额和非许可证管理商品的出口,要做好指导、协调工作,防止一哄而起,把市场搞乱。
要认真执行国家的进口政策,经营对台进口贸易的公司,必须经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从台湾进口商品,按现行政策进行管理。当前要继续限制非必需的日用消费品以及国内能生产供应的其他商品的进口。国家限制进口的机电产品和实行配额管理的商品,要纳入地方、部门自有外汇进
口计划,按现行规定,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批进口。要加强对台直接贸易进口调节税的管理。经贸部、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等部门应针对海峡两岸的形势和对台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调节税征收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对东南沿海地区小额贸易点要进行整顿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与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有关设施,切实把小额贸易纳入省、直辖市指定的贸易点进行,由海关进行监管。要加强缉私工作,坚决打击走私违法活动。逐步完善对台贸易法规,并适时对外公布。健全对台贸易审批制度,严格管理,简化手续,方便交往。要减少中间环节,
积极创造条件,促使两岸贸易往来逐步由暗转明,由间接转为直接。
二、认真做好吸收台资工作。
各部门、各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要把吸收台资,充分利用台商的资金、技术和外销渠道,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出口能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密切两岸联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吸收台资应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指导外商投资方面的规定,鼓励台商向能源、交通、
原材料、开发性农业等基础产业投资,多搞一些先进技术型、“两头在外”的项目以及能充分发挥我优势的出口创汇项目,争取在引进大型台资项目上有所突破。吸收台商投资的项目,起点要高,少搞技术层次低的一般加工业项目,不搞耗能高、耗原材料高、外汇成本高、产品又不能出口
的加工工业项目和污染环境的项目,以及掠夺性开采不可再生资源的项目。宾馆、饭店等服务性项目,尽可能由我投资建设并经营管理。
为吸收台资,有条件的地方,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设立台商投资区,由当地政府按国务院批准的方案和有关政策,制订规划,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给于积极支持和配合。投资区的建设,要量力而行,讲求效益,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
要解决好台资项目的配套资金。配套资金主要由企业、地方和部门自筹解决,纳入地方和部门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使用银行贷款的配套资金,应纳入信贷计划。可以采取多办一些与我老企业改造相结合的合作、合资项目、台商独资项目和以土地、原有固定资产入股的方式,解决我方资
金不足的问题。对符合我产业政策的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政治影响大的部分重点台资项目,所需配套资金除主要由企业、地方和部门自筹外,国家将尽可能给予扶持,由国家计委和人民银行统筹安排。
台商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仍参照对外商投资项目的现行规定办理。台资项目报批文件应附有台商资信证明。对台商的认定,仍按《国务院关于施行<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发〔1988〕41号)执行。
三、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各地、各部门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尤其要重视改善“软环境”,增强台商来大陆投资吸引力。要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要在融资、能源、运输、原材料供应,以及人员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组织协商。各地台办要在台商与经济主管部门之间“穿针引线
”,有条件的可设立咨询服务机构。
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台商办好企业,要认真落实鼓励台湾同胞来大陆进行经贸活动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完善有关台商投资的政策、法规。要帮助台资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提供生活服务和出入境等方便。对台资企业所需物资,各级物资部门要积极帮助安排。各地计委
(经委或计经委、经贸委、外资委等)要加强对台资企业的指导、帮助和监督。对大型重点台资项目,要组织强有力的专门班子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谈判签约到施工建设、人员培训、投产经营,一抓到底,帮助把项目建好。
各地、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税法,未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减免税;不得在国家规定以外,擅自以各种名义向台商投资企业征收税费或变相摊派。要教育台商遵守政府政策、法令。对在大陆从事正当贸易、投资活动的台商,要切实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和合
法权益不受侵犯;对违犯政府政策、法令的台商,要依法查处。
四、加强对台经贸管理和协调
对台经贸工作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全国性的对台经贸工作方针和政策,由国务院制定。各地、各部门对台重要经济贸易工作的情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国务院。对台经贸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的行业和部门多,各地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各地、各部门都必须按照中央、国务院对台
经贸工作的方针政策,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努力工作,互通信息,加强协作,密切配合。
国务院台办要切实履行组织、指导、管理、协调对台经贸工作的职能,掌握对台进出口大宗商品和重要台商投资项目的情况,督促检查各地、各部门贯彻执行中央、国务院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的情况,搞好对台经贸政策的研究工作。各地、各部门的对台经贸情况,要报国务院台办。在对
台经贸工作中遇到意见不一致问题,由国务院台办协调。国家计委要做好对台进出口贸易、利用台商投资宏观计划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以及台商投资限额以上项目的审批工作。经贸部要进一步加强对台贸易的管理,安排好对台进出口商品计划,做好吸收台商投资的洽谈、签约、合同审批和
对外履约的管理工作,搞好对台经贸情况的统计及研究分析,定期抄国务院台办。台商来大陆进行经贸考察、洽谈、研讨会以及商品展览等活动,由经贸部商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办法。
地方各级政府台办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条件,认真履行地方政策赋予的职责。要掌握本地区对台经贸工作尤其是重要台资项目的情况。地方各有关经济部门要加强与地方台办的协商与合作,有关对台贸易、吸收台资情况和统计资料要抄送台办。
对在台经贸工作中,要坚持两手抓,提高政治警惕性,防止政治渗透。要做好我方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策教育工作。要有选择、有目的、有连续性地做好台商的工作,努力扩大我政治影响。



1990年2月4日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土地复垦验收办法(试行)》的通知

河南省新乡市人民政府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土地复垦验收办法(试行)》的通知

新政(2010)2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土地复垦验收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土地复垦验收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土地综合整治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以下简称“综合整治”和“挂钩”)项目拆旧区土地复垦工作,促进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9〕27号)、《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设定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的决定》(豫文〔2010〕2号)、《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豫政办〔2009〕124号)、《河南省千村土地整治(试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豫土综治办发〔2009〕1号)和《关于印发河南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豫国土资发〔2009〕85号)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的挂钩试点项目拆旧区复垦验收和新乡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拆旧区复垦验收工作。
  第三条验收依据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的挂钩试点项目规划和市政府批准的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及有关规定进行。
  第四条市政府组织国土资源、财政、农业、新农村办等相关部门成立验收组,负责项目区的验收工作;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负责组织项目区自验。
  第五条项目区自验
  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组织开展项目区竣工自验,自验合格的,向市政府提出验收申请。
  申请验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验收申请;
  (二)项目区竣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拆旧区整理复垦任务完成情况,新增农用地面积、地类及质量情况,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拆迁补偿安置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情况,挂钩项目区应说明挂钩周转指标使用归还情况;综合整治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和新增耕地指标用于项目区外的城乡增减挂钩的,应特别说明;建新区居民安置用地及城镇建设供地和用地情况,建新地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实施综合整治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度、档案管理情况等;
  (三)项目区不小于1:10000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遥感正射影像图;项目区规划实施的土地勘测定界图等,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和新增耕地指标用于项目区外的城乡增减挂钩的,应分别标注和说明;
  (四)项目区拆旧地块集体土地使用证等有关土地权属的材料;
  (五)项目区实施前、中、后的相关图片、影像资料等;
  (六)相关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六条项目区验收市政府受理验收申请后,及时组织相关部门成立验收组,对项目区进行验收。
  第七条验收步骤
  (一)听取项目区实施和任务完成情况汇报;
  (二)查阅项目区有关档案资料;
  (三)实地查验项目区工程建设、新增耕地和土地权属调查情况,对拆旧复垦、安置、建新地块范围、面积、质量进行认定,听取项目区干部群众意见;
  (四)反馈验收情况,出具竣工验收报告。
  第八条验收内容
  (一)综合整治拆旧复垦实施情况
  1.主要工程任务完成情况:对照规划确定的工程量和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验收。
  2.复垦地块及新增耕地面积:以实测面积为准,并结合复垦前后不小于1:10000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校核。
  3.复垦地块质量:单片面积10-50亩的地块,达到地块平整、建筑垃圾清理干净、耕作层夯实厚度不小于30cm、符合耕作条件,可暂视为验收合格;单片面积大于50亩的地块,地块平整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排灌保障率等质量指标验收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的有关规定执行。
  4.项目区管护措施:项目区全部竣工后,明确落实路、渠、泵站等公共设施的管护主体,建立健全管护制度。
  (二)建新区实施情况
  1.建设项目落实情况核定,参照项目区实施规划和工作计划相关内容进行。
  2.建新地块面积核定,参照复垦土地面积核定方法进行。
  3.建新地块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核定,参照国家和省有关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执行。
  (三)土地权属情况
  项目实施前后土地权属明晰、界限清楚;对土地权属的调整合理、合法,无争议。
  (四)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项目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专项管理,按规定范围开支。
  (五)档案管理情况
  建立日常档案管理制度,从项目区申报、实施到验收的有关文件、图表、影像及图片等资料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妥善保管。
  第九条验收报告
  验收组在验收工作结束后,向市政府提交综合整治项目区竣工验收报告,挂钩项目区还需同时向省国土资源厅提交竣工验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验收工作概况;
  (二)本办法规定的项目区竣工验收内容的认定意见;
  (三)项目区实施后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和新增耕地指标用于项目区外的城乡增减挂钩的,应说明具体的面积和图斑;
  (四)项目区实施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五)验收组对项目区是否通过验收的认定意见。
  第十条验收组应当对验收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在验收中出现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负责人责任。
  第十一条市政府根据验收组的验收报告和有关验收材料,审定综合整治项目区是否合格。
  (一)审定项目区合格的,批复完成综合整治试点,并报省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备案;挂钩试点报请省国土资源厅核定归还挂钩周转指标。
  (二)审定项目区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意见,有关县(市、区)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项目实施单位完成整改任务。整改结束后,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进行竣工验收。验收仍不合格的,加重扣减相关县(市)、区下一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暂停农转用审批,直至验收合格。
  第十二条项目区验收合格后,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两个月内完成地籍变更工作,明确地块界址,并根据申请依法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